延續《記憶景觀》 「漁業與城市:香港仔漁民的經驗」講座
日期
2023年8月12日(周六)
活動時間
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
地點
香港仔蒲窩青少年中心
活動內容
項目內容
活動概要
漁家嚮導舉辦首個主題講座「延續《記憶景觀》 漁業與城市:香港仔漁民的經驗」,由王惠玲博士(資深口述歷史研究員)、鍾容波先生(現役單拖漁民),向公眾講解香港仔漁民的捕魚經驗。
王惠玲是香港大學社會學博士。曾經任職於香港大學,參與過多個口述歷史項目。近年她的研究興趣,是以口述歷史探知香港的地方歷史和生活文化,曾參與油麻地、土瓜灣、衙前圍村,都編整在《香港記憶》網站內。
王惠玲2013至2016年參與香港大學「同行計劃」,研究香港仔水上社區,2015年出版《記憶景觀:香港仔漁民口述歷史》一書,該書現已成為研究香港仔地方史及本地漁民史的重要著作。王惠的研究發現:「靠水食水,自給自足,可以是我們對漁村生活的想像,但香港仔漁民的捕魚經驗,卻與香港城市化步伐緊密相連,與鄰近地區的城市消費習慣更是息息相關。」她近年嘗試在離島繼續了解水上人的歷史和生活經歷,包括南丫島索罟灣和馬灣。
漁民鍾容波在澳門出生,1967年和家人乘風帆漁船來香港生活,初時在油麻地落腳,之後到筲箕灣做蝦艇,後來改為單拖捕魚並以香港仔為家(因香港仔面向南中國海,方便出海)。鍾生有七兄弟姐妹,他排第四,太太也是香港仔漁民。他是《記憶景觀》一書的受訪者。
講座上,王惠玲除了講解香港仔的地理環境及漁民作業特色,也提及二戰後香港的漁業曾經蓬勃,但在過去20年漁業已「不被視為有前途的行業」,原因包括:香港漁灣萎縮-支援行業消失、漁民上岸或老化;科技發展與海洋持續發展的矛盾;漁民依賴內地;本地措施未到位等,結果漁船及漁穫都下降。
大自然資源並非無窮無盡,歷年間大量捕魚致出現漁場枯竭、漁穫大減。王惠玲引述數字指出,本港海魚漁穫量由2001年的17.4萬公噸,跌至2020年的11.6萬公噸,20年間跌幅達三成三。身為漁民的鍾容波多次呼籲:「大家真的要愛護海洋!」避免過度捕撈。
鍾容波慨嘆漁民面對不少挑戰,他很希望薪火相傳,有更多年輕人加入為行業帶來生機。他和王惠玲提出以下建議,供大眾思考,期望為漁業集思廣益:
• 漁船升級:舊漁船如何處置?
• 遠洋、深海捕魚:吸引年輕漁民入行?
• 現代化養魚:成本和風險由誰負責?
• 經營模式:「單打獨鬥」 VS. 集約化
• 內地與香港協調: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?香港定位?融入大灣區?
• 過渡期問題:眼前的漁民生計?
• 推廣休閒漁業?
漁家嚮導項目的目標,是推廣休閒漁業。項目透過建立以休閒漁業為核心的社區平台,連結漁民和南區不同持份者;並帶動漁民身份認同,讓漁民透過參與休閒漁業,建立個人事業。
邀請大家持續關注休閒漁業,讓漁民這個行業和其滿載的珍貴文化得以承傳。
日期
2023年8月12日(周六)
活動時間
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
地點
香港仔蒲窩青少年中心